2)第四章 不教双眼识玄都_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及山中草木,对应从前见过的荒经,发现那山极有可能是五台山,起初又叫做太乙山。

  只是这一路千山万水,他不过十二三岁。要去那里,可谓艰难险阻。

  他心中不免道:“亦未必是那里,怎么能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就千山万水而去。‘

  心中另外一个声音道:“你已经破家出门,难道就这样灰溜溜回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他长在蜀中,当然耳濡目染下,知道大儒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故事。

  那篇文章讲道:蜀中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能凭借什么去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蜀国边境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没有到南海,穷和尚却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周元亮此去即使找不到那位道人,但是一路游历过去,行万里路,对胸中见识岂无增长。

  他心念及此,豪情顿生,不禁折下一根树枝,在前面一处空地写到:

  孩儿此去别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虽然是前人旧作,却符合他此时此刻心境。

  此事在后世亦广为赞颂,直到将来,周元亮被誉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皆从今日开始。

  数月之后,周元亮到了五台山附近的白石镇。

  这山脚之下,极为繁荣,他还发现家家户户都供奉着一个道士画像,跟梦中所见道人一般无二。

  他已经知道这山上住着神仙,有人据五台山的古称‘太乙山’,将那位神仙称作——太乙混元祖师。

  听太乙混元祖师讲道,走出去的弟子不计其数,这方圆百里,近十年来更是风调雨顺,安平乐道。

  周围百姓淳朴,佳佳供奉,直如万家生佛。

  只是数月前太乙山降下一道仙济,从山脚到山顶,只得一条路,那是一条石阶,据传共一万八千级,只有走得上去的人,才能听讲。

  那石阶亦是奇怪,一千个人中都未必有一个人能从此路上山,还有些武林高手或者练气士不信邪,用出腾挪轻身的法门,结果还没到山顶,就摔了下去。

  轻者伤筋动骨,重者粉身碎骨。

  到底还是有些人能通过,别人去问,倒是没有人敝帚自珍,只是道:有志者,事竟成。

  说了却等于没说。

  第二日周元亮试着去爬那石阶,走到十分之一。便恍恍惚惚,似乎来到一个战场,他是一个士兵,正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