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五九三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_鉴宝秘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仿瓷做得再像,也是养不大的儿子。仿第二个,之前的客人就跟你急:我花了二三十万元买你的高仿,你怎么还卖给人家?我的就不值钱了!现在我的生意里,最挣钱的都是日用瓷生产,单利小但是批量大;高仿几乎不做了。可就是这样,那鬼面人还是不肯放过我,从这个情况来看,鬼面人走的肯定不是正当的高仿生意,他们是把假的当成真得卖的。”

  刘大彬还为一件高仿藏品的所得算过账,一件高仿的明清官窑,目前在西江陶瓷镇的行价为两万至八万元,一般都在境内外拍卖公司拍出,成交价是出厂价的十倍到一百倍!

  其实这个过程中真正的获利者并不是高仿大师,反而是拍出高仿品的最后一个拥有者。

  “那你为什么还要坚持练习这个技术呢?”张天元还是有点不能理解。

  “因为喜欢啊。你难道没想过可以复制古人的经典吗?如果一个人可以完美模仿唐伯虎的画作,完美模仿毕加索的画作,相似度达到百分之百,那其实他的水平已经非常接近这些大师了,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模仿的本身,就要求最起码水平要达到这些大师的水准,否则的话只有空有其形,而没有其神。”说到这里,刘大彬就显得非常激动。

  “对了,你知道我除了时大彬之外最佩服的人是谁吗?”刘大彬突然问道。

  “谁啊?”

  “一个叫周丹泉的人!一个明代的仿瓷大师!”刘大彬回答道。

  说起周丹泉,那就不得不说一说明代中期的苏城。

  明代中期之后的苏城,繁华和奢侈之风领导着全国,甚至远渡重洋传播海外。到了万历年间,苏城人的收藏之风,造园之风,把苏城人的苏式生活推向了一种辉煌的极致。

  曾经有人问张天元万历年间的苏城是怎样一种生活?张天元想了想道,当时苏城的文人阶层时尚做三件事;听昆曲,看金瓶梅,馈赠时大彬壶。

  他好歹是学考古的,历史也看了不少,这样的问题还是能回答出来的。

  由于苏城文人的介入,此时的苏城工艺得以突飞猛进;工艺不仅仅满足实用的需要,更多的关注观赏的精致。如时大彬就是在这一时期,在苏城文人品茶听曲的旁观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文化的气息融入到了制壶的工艺之中。

  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宜兴人的时大彬,他的艺术生涯是在苏城;是苏城让他从一名制壶工匠成就为一位杰出的制壶大师。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时的苏城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当然,当时的这些能工巧匠只是些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他们有可能会出现在一些文人的笔下,留下一些零星的记述;至于说大师的称谓都是后人给他们的赞颂。

  不像当下,大师满天飞;窗前的绣娘是大师,公园里摆摊写字的是大师,连给人酌茶的童仆也可以冠以大师。

  周丹泉就是这一时期吴门典型的能工巧匠。他是一位仿定窑瓷的制瓷高手;他所烧制的仿定窑瓷人称周窑。

  根据蓝浦的西江陶瓷镇陶录记载:周窑,隆庆、万历中人,名丹泉,本吴门籍,来昌南造器,为当时名手。尤精仿古器。每一名品出,四方竞重购之。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