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五章技术交流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就连美国这种土豪都不可能做到。战争毕竟不是竞技比赛,如果不能提供足够多的数量,燃油质量再好也是白搭。

  因此在海伦娜看来,烷基化油最好的去处,其实是作为优质调油组分使用,只需要少量烷基化油,与通过催化裂化法和催化重整法生产的燃油调和,再配合上包括抗爆剂在内的各种燃油添加剂,就能获得大量的较高标号(100/130这种级别)的燃油了。而从成本上所,则要比直接烧烷基化油可接受得多。

  至于115/*********,由于在生产中需要使用较多的烷基化油以及抗爆剂,海伦娜认为大可以少量生产作为航空部队的底牌,只有在最关键的战役中才会打出去。毕竟有一些战役虽然看起来是局部性的,但却拥有牵动全局的巨大能量,在这种时候是不能顾惜作战成本的,必须将手头所有能出的牌都一次性打出去。

  ……

  通过大力开发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和烷基化燃油技术,海伦娜已经帮德国的工业,尤其是能源工业补上了不少漏洞。不过现代工业体系的分支领域是如此众多,即使海伦娜有通天本事,也是不可能把德国工业体系中的所有漏洞全部补完的。

  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对外技术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只要开价公平合理,海伦娜是不反对德国引入他山之石,来弥补自身的短板的。和他国在某些技术上互通有无,可以帮助德国节约大量的研发时间和科研经费,而海伦娜正可以将这些腾出来的经费投入到更具前瞻性的领域中去。虽然其他国家也能从这样的技术交流中节约时间和金钱,但海伦娜有理由相信,其他国家的研发效率是绝对赶不上自己这边的。

  事实上,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之前,美国和德国两个化工强国曾经在石油化工领域有过非常广泛的技术交流。比如德国人就从美国那里获得了汽油抗爆剂添加技术,而美国人也从德国那里获得了石油加氢技术。

  通过这样的技术交流,美德双方都补上了自己的不少技术短板,而这些技术又无可避免地被用于后来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后世有些阴谋论者,认为这是美国在暗地里帮助德国进行战争准备,其真实目的是美国不甘心龟缩在新大陆上,希望借助德国的手来打垮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压在自己头上的殖民帝国,从而让自己能够将战略触角伸到旧大陆。对于上面这种论调,海伦娜其实并不完全认可,主要理由有三:第一、美德间的这种技术交换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第二、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美德间的这种技术交换就已经非常频繁了;第三、这类技术交换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德之间,而是发生在当时的各大工业国之间,只不过美德在化工领域的技术交换规模更大一些。

  其实美德在化工领域技术技术交流的规模大也不值得惊奇,毕竟美德两国都是传统的化工强国。事实上,在海伦娜穿越之前的21世纪,世界上化学品销售额第一的公司还是德国巴斯夫公司,而第二名则是美国的陶氏杜邦公司,买的两国在化学工业上的深厚底蕴可见一斑(第四名和前三名差距巨大,不过大家可以猜一猜第三名是谁)。

  这时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技术交流发生反而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情,毕竟业界巨头们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在技术上互通有无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对于三十年代以后各国之间频繁的技术交换,海伦娜更倾向于认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的贸易壁垒的日益抬升。

  在商品难以大规模进入对方市场的情况下,一国的企业应该如何从其他国家的市场上获得利润呢?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技术授权和技术交换,前者可以直接从其他国家获得授权费用,后者可以换回自己需要的技术,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过海伦娜更关心的并不是技术交流发生的具体动机,她更关心的是德国怎样才能在这种国际技术交换中获得主动权。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