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六章控制系统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当时紧迫的战事已经不允许德国再去全面根除这个问题了。

  作为多家航空设计单位合作的成果,在注重驾驶体验的库尔特·谭克博士的亲自操刀下,新战机的操作系统也比此前世界上所有的战机型号都更加进步,它的起落架和武器系统像上个位面的电力收放,而舵面则采用了一套机械传动的无回力液压阻力操纵系统。

  在这套控制系统中,操纵杆所连接的钢索并不是直接拉动舵面,而是拉动液压助力器的活门控制摇臂,然后依靠液压助力器的力量将翼面偏转到相应位置。这样不论飞机的速度有多快,也不论作用在舵面枢轴上的力矩有多大,飞行员要让飞机获得相同舵面偏转角度,所需要给操纵杆施加的力量都是相同的。

  这是因为飞行员从操纵杆上感受的的力量根本就不是从舵面上传来的,而是谭克博士用一套弹簧式感力定中装置为他们模拟出来的。不要以为这个系统很高大上,说白了说是飞行员的操纵力牵引着连接着感力弹簧的滚轮臂,带动滚轮在一个凸轮上运动。

  这是要让舵面偏转角越大,所需要的操纵杆量就越大;弹簧就会被拉动得越多,于是飞行员的感力也就越大。但如果飞行员放开操纵杆,滚轮就会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回归到凸轮中间的凹陷处,这时所有操纵面回到中立位置,飞机也会自动恢复平飞。

  虽然这套系统本身结构并没有多复杂,但是对于经验不足和体力较弱的飞行员来说,无异于天赐福音!你说自己是菜鸟,吃不准不同速度下要加多少的杆力?在BF-*********!你说自己胳膊细,飞机速度快了拉不动杆,在BF-*********!

  总而言之,在本位面BF-*********,谭克博士基本达到乃至超越了他上个位面在成就。发动机的控制、螺旋桨的变矩、起落架的收放全部实现了自动化,飞行员甚至不需要在起降时担心上个位面单发战斗机普遍存在的螺旋桨扭转力问题,用谭克博士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这架飞机上,即使是刚接触飞机的菜鸟,也能迅速找到对飞行的信心。

  如果有人问这样的操作系统对于战斗机来说值得吗?海伦娜的回答是不仅是值得的,而且今后绝对会是物超所值!这套对飞行员、尤其是新手飞行员极为友好的操作系统表面上看会增加一点研制和生产成本,但是今后会大大降低飞行员的培训成本,缩短飞行员的培训周期,让飞行员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击杀对手上,而不是费力地伺候自己的飞机上。

  这样虽然每架飞机的采购成本会有一些提高,但如果综合考虑飞行员培训成本,包括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总体成本反而是下降的。如果再加上非战斗损失的减少,飞行员作战效率的提高等有利因素,改进操纵系统绝对是一笔极为合算的买卖。

  海伦娜甚至认为操纵系统改进的潜在价值超过了对气动布局本身的改进,谭克博士也深以为然,他甚至在考虑给今后设计的飞机加上陀螺惯性导航系统,这样飞行员甚至可以在爬升到预定高度并标定航向后放手不管,等到了目标空域再接手飞机。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