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一章:郭子仪的起伏_剪辑历史:开局盘点十大帝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双方的实力对比,依旧是唐军占据优势。

  韩信:“我虽然不是不能够理解李亨的想法,但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很蠢。”

  赵匡胤:“就是怕武将造反啊,其实郭子仪都这样了,造反也不图什么啊,六十多岁的人了,还信不过,何必呢?”

  赵光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样首鼠两端,最容易出事,男人嘛!气魄一点,郭子仪都信不过,还能信谁呢?”

  宋朝是对于李亨的想法,最有感触的人,武将夺权,这是皇帝根本没办法的事儿。

  所以李亨胆子小一点,似乎也没啥太大的问题。

  但这是从个人的角度,从大局角度来看,那就真的坏事了。

  军令不同,最容易出现问题。

  果不其然,初期当中,郭子仪高歌猛进,渡黄河围卫州,安庆绪率领大军救援,郭子仪一个小小的诱敌之计。

  就在卫州大败安庆绪,斩首四万余,甚至连弟弟安庆和也被唐军所捕杀。

  随后逃到邺城,此时手里真就只剩下了六万兵马。

  安庆绪没办法,写信向史思明求救。

  这时候因为李光弼的计谋败露,史思明复叛,攻取魏州,同时也已经封自己为大圣燕王,接到安庆绪的消息。

  史思明自魏州出兵,一个突袭,因为唐军之间没有统一元帅,反而是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

  腹背受敌,还好李光弼等人在邺城南血战,局势好歹稳定了下来。

  但双方损失兵力虽然不大,但邺城却也围不下去了,同时郭子仪所在的后军,反而是因为风沙骤起,遮天蔽日,吹石拔木,无奈撤退。

  最终剿灭安庆绪的意图,自然也未能达到。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鱼朝恩不懂军事,大军互相之下全然没有任何的配合,从而导致史思明刀子都捅到腰子上了,大军尚且反应。

  如果不是血战,这一次,绝对又是一个大规模的溃败,只是小输,尚且还能够接受。

  但本身李亨对于结束安史之乱这件事情就相当的在意。

  鱼朝恩也是个脑子活络的人,回师之后,别的没干,第一时间说郭子仪的问题,因为郭子仪才导致了唐军大败,

  郭子仪百般辩解,但唐肃宗李亨根本没听进去,或者说,他本身就不想听,更或者说,他或许是知道,是因为鱼朝恩而导致的大败。

  但是他需要一个借口,需要这个借口,来解除郭子仪的军职。

  唐军主力受损并不严重,因此唐肃宗李亨换了一手将领。

  命令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光弼为副帅。

  按理说,这一次李光弼出马,应当不是问题,在打仗这一块儿,他的才华并不下于郭子仪。

  同时安庆绪和史思明本就不对付,史思明在唐军退走之后,直接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应天皇帝。

  随后史思明略施小计,派人谣传自己部队归心似箭,毫无战心。

  鱼朝恩听信了这个消息,告知于唐肃宗,肃宗也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于是乎,玄宗故事来了波重演。

  李亨催促李光弼进攻,李光弼无奈进军,落入圈套,唐军大败,一战之下,河南,怀州等地全都丢失。

  史思明直接南渡。随后邙山再战再败,东都洛阳,再陷贼人之手。

  不过随后,因为史思明进攻长安屡屡受挫,怒火之下扬言要斩杀将士。

  随后将士们直接谋反,拥立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双方再一次的陷入到了僵持的局面。

  原本在朝中众人的声援下,李光弼失败,郭子仪就要要带兵出征,但大太监鱼朝恩从中作梗,此事无奈作罢。

  随后洛阳陷落,再随后,河中,太原,两地叛乱。

  朝廷这时候,才在万般无奈之下,再次启用郭子仪.....

  但却不是让郭子仪率兵出征,而是让郭子仪平叛。

  郭子仪走马上任,加封汾阳郡王,迅速平定叛乱。

  但等待他的,不是朝廷的重用,亦或者是令他出兵平叛。

  而是一道圣旨,罢免军权,任肃宗山陵使,督建皇陵......这时候,东都洛阳,甚至仍旧在史朝义的手中......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