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3章 北击匈奴_汉谋无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为把诸国长城连接做准备。

  蒙恬把此次战役的目标定为收复河南地,恢复当初赵武灵王所开辟的边界,是比较明智和务实的。

  匈奴的主力大部在阴山地区和贺兰山地区,南下河南地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为此,蒙恬将三十万大军分为两路。

  北路军为主力,发兵二十万,从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进入河套北部,进攻一切可见之敌,消灭黄河以内“几”字弯附近的匈奴。

  西路军为辅助,从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市)出萧关,进入河套南部地区,配合北路军,扫荡河套地区的匈奴军队。

  第二步作战计画,则是待扫清河套地区之敌后,再分兵两支,主力军由河套西北渡黄河,进攻高阙(今内蒙古五原县)与阴山山脉。另一部由河套西南渡黄河,攻占贺兰山脉高地,以侧应主力军。

  秦始皇三十二年夏秋之季,按原定的作战计划,蒙恬亲率主力军,自上郡出发,经榆林进入河套北部;另派一将杨翁子率西路军,由义渠萧关之道进入河套南部。

  此时,河套内侧的匈奴部落,处于散落状态,还没有形成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蒙恬将重装步兵突前,精锐骑兵和车骑兵布在两翼,采用平行推进的战法,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清剿扫荡匈奴聚集地。

  在蒙恬大军的推土机式的进攻面前,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马、步、车联合大军,在河南地的匈奴兵又多为分散的部落,除了一些不自量力的部落首领,组织起数千骑兵,挥舞着马刀,冲向秦军的铁桶阵,填喂一下大秦锐士饥饿的刀口外,起不到任何像样的抵抗作用。

  秦国作了多年战争准备,攻击非常猛烈。两军所至,如秋风扫落叶般,攻击四散而逃的匈奴部落。

  到了初冬,蒙恬已将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全部扫荡肃清。于是秦赵原被匈奴侵占之地全部恢复。

  匈奴残部震于秦之兵威,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

  蒙恬于是将两军推至黄河南岸,度过冬季,以待来年春季的战斗。

  始皇三十三年春,蒙恬率主力渡河,杀入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在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阳山(今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等地寻找匈奴主力,与其决战。

  而此时的匈奴领袖头曼单于,也正集结起兵力,准备南下。

  头曼是匈奴国家的创立者,被匈奴人称之为“天宇之下的伟大首领”。头曼统治时,原来散乱的匈奴各部落,已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

  此时,匈奴人口约百万,其中各部落能聚集起来的骑兵,不到二十万。

  双方在贺兰山麓和阴山山麓,大战两场。

  这两场战役,秦军在士卒、数量、兵种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蒙恬的部队连战连捷,歼匈奴骑兵数万,匈奴精锐遭受巨大的打击。

  头曼单于被迫退出了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游牧。

  秦始皇三十四年,为巩固河套地区,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设三十四县,北迁三万户,开发河南地。

  自此,河套地区彻底纳入秦帝国的版图,使这里成为富庶之地,也成为今后抗击匈奴重要的后方基地。

  匈奴失去了河南地之后,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失去了与中原进行交换产品的机会,文明进展大受影响。

  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至此,蒙恬对匈奴用兵,轻松取得完胜。

  随后,奉始皇之命,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一直驻扎北边,威慑匈奴。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