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鸿章出使欧美9_雪淞散文随笔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它又轻便速度又快,真是个好东西。

  一位华商听说了此事,特送他一辆,李鸿章乐不自禁。他一边观赏着一边遗憾地说:“东西是好东西,可惜我年迈体衰,不能骑用了。不过我要把它带回中国,让工厂仿造,相信中国百姓也会喜欢的。”

  自此,中国有了自行车这种既简单又方便的现代交通工具。

  一八九六年八月三十一日,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上午九点,李鸿章走进招待会现场。记者们纷纷围了上来,给他照相。他微笑着同前排的记者握手。

  李鸿章今天穿得很简单,一件黑色丝袍,肩上披了一件斗篷式的小披肩,头戴一顶黑丝绒的土耳其式圆筒帽,帽檐四周向上卷着,并用红线编成了一个圆圈。冠帽上镶嵌着一圈一圈的钻石,晶莹耀眼。特别是帽正中有八颗闪亮的宝石,簇拥着一颗大珍珠,显得异常的华贵高雅。

  记者开始提问题了:“我是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尊敬的阁下,您来到我们的国家已经数日了,您能否告诉我们,对我们国家的印象如何?”

  李鸿章微笑着回答:“美国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人,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给予我热情欢迎和接待,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呢?”

  “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一百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们中国和欧洲都没有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

  一位女记者站起来说道:“我是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请问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阁下,您赞成妇女受教育吗?”

  李鸿章对这个问题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很谨慎地说:“在我国,富裕家的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教育。我们还沒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学校引入国内。”

  美国《前锋论坛报》一位记者大胆地提问:“中堂阁下,您期待美国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一次修改吗?”

  李鸿章说:“我知道,你们又将进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在施政上有些变化。我期望美国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这个法案进行较大的修改。”

  李鸿章顿了顿又说:“我的同胞在美国西部一些州没能得到公平对待。中国人在那里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