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4.转折_最终诊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基本概念及分型:

  ◆是因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的脑组织坏死软化,从而产生的相应的脑功能缺损的临床症状。

  ◆按发病后随着时间演变的规律分为3型:

  完全性卒中:症状体征6小时内达到高峰,症状持续一段时间不变;

  进展性卒中:症状体征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可在3周内恢复;

  ◆临床分型: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40%。

  栓塞性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

  腔隙性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30%。

  分水岭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

  其他原因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包括凝血障碍、链状细胞病、肌纤维结构不良、药物滥用引起的血管收缩等。

  原因不明性脑梗死。

  病因机制: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动脉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导致血粘度增加、血流动力学异常脑动脉官腔狭窄血流缓慢、粘度增加、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栓塞性脑梗死:各种栓子脱落进入血管阻塞血流刺激血管壁而发生脑动脉痉挛脑局部缺血、功能缺损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淀粉样血管样变性微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临床症状。

  ◆分水岭梗死:多见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栓塞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局部缺血症状较轻的临床表现。

  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

  1超早期-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病灶中心缺血坏死、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2急性期-细胞肿胀、缺血改变;3坏死期-细胞变性坏死、脑

  组织肿胀;4软化期-液化变软;5恢复期-形成胶质瘢痕、中风囊。

  临床表现:

  1、不同亚型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临床特点: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ia或中风病史,多急性起病,在数小时内发展到高峰。大面积更死者可出现对侧完

  全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向对侧凝视、头痛、意识障碍等、并可进行性加重等。

  ◆诊断线索: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3发病前多有tia;4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

  5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6患者多意识清楚、偏瘫及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7脑脊液多正常。8ct检

  查早期正常,24-48小时候可出现低密度病灶。

  梗塞性脑梗死:

  ◆常突然起病、症状迅速达到高峰;

  ◆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相关病史;

  ◆心电图检查多有心房纤颤;

  ◆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