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破坏_最终诊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错把502放在了第九篇,脑子是混乱了,估计要星期一找编辑换过来。最近要服侍老妈,家门口的医院和自己工作的医院两边跑,所以改文慢了些。502已经快改完了,预计1点前完工,大家可以先订着,等第十篇结束后再一口气看完,见谅见谅)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度和2004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所有传染病之首,而丙肝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又有明显的上升之势。即使是依据1992年至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多万人。

  我国早已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作为一种被宣传多年的疾病和常规体检项目,为人们所熟知,乙肝疫苗已经广泛被普及,成为对付乙肝的有利的武器,然而,同样拥有极大杀伤力的丙肝则一直得以“偏安一隅”。

  相对于乙肝来说,丙肝隐藏得更深,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才被发现,它与乙肝病毒一样,主要经血液传播,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血液或血制品感染;共用针头、注射器械感染;一些特殊的器械感染如透析;其它尚未被证实的因素,如长期密切接触感染(追查患者家属,发现家庭有聚集感染现象)已经引起重视。

  丙肝的危害在于,HCV感染后HCVR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成为慢性感染,慢性化率为60%~85%。一旦慢性丙型肝炎发生后,HCVRNA滴度开始稳定,感染6~12个月后自发痊愈的病例很少见。除非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后果是进展为肝纤维化,并发展成为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来自6个国家的11项研究表明,感染HCV7年至5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肝癌发生率为0~23%,平均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约为10%~15%,中年因接受输血感染者约为20%~30%。

  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资料表明,感染10年和20年以上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和%。

  因此,丙肝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病毒进行早期预防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大众对于丙肝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的丙肝感染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肝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形成了丙肝防治的巨大障碍。

  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中国著名传染病学、肝病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在北京召开发布会,颁布《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开始实施,目前,《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预期发布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机关刊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