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8章 计划_大唐:开局走后门,我成了暗侍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接上集。上官云英继续讲故事。

  得知赵军的教练陈郁主动放弃这个好计划后,韩信“喜出望外”,然后冷静部署,打出了“最后一站”的精彩画面。

  这是韩信极为关心的后勤问题,也是韩信所在的刘邦军团,击败对手项羽的绝对优势。

  早在韩信走上神坛之前,刘邦就被项羽“派”到了汉中,为后勤保障而努力:汉中肥沃的土地巴蜀,为刘邦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当时汉水、渭水、白水的水网成为刘邦的快速交通通道。

  在“拜将军”之后,韩信得以迅速“躲在别人身后”,以高速冲击横扫三秦,这是有这种强大的物资运输支撑的。

  占领荥阳后,刘邦还建立了以敖仓为中心的后勤基地。

  关中巴蜀的物资通过敖仓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这种强大的输血效应,可以让韩信放心施展他“北举燕赵,东击齐,南断楚粮道,西迎荥阳王”的宏伟战略。

  他利用手里有粮的优势,利用对手缺粮、急于速战的情况,一次次将陈郁、龙切等强敌带到坑里。

  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项羽,一步步被战略牵制,最终落入韩信的十面埋伏之中,拔剑自尽。

  但是,如果到了长平战场,韩信的“绝对优势”就会丧失。

  秦国和赵国的经济差距已经非常明显了。

  为了打好长平,秦国在巴蜀关中开辟了多条水路运输路线。

  刘邦兵团的快速交通路线,尤其是包括敖仓在内的交通网络,几乎都是秦国留下的“遗产”。

  现在的秦军正在享受“高速便利”。

  如果韩信真在长平战场上掌管赵呢?

  他最担心的后勤保障是目前令人抓狂的问题。

  事实上,就在赵括发动长平决战之前,当秦国能够按时将巴蜀关中的粮食运送到前线时,赵国的后勤补给几乎耗尽。

  八个月的苦战消耗了赵的粮食库存,甚至出现了“请小米和而不听”的尴尬事。

  如果像前主帅廉颇一样留在昌平,第一个崩溃的将是赵本人。

  因此,在火线上任的赵括,会集结军队,愤然出击,然后在秦军的口袋里全军覆没。

  如果廉颇被韩信取代,他还是留不住,他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虽然是个难题,但不能说赵括没有错。

  在实力和战略形势严重不利的情况下,这样的拼死进攻无异于赌一把,没有任何胜算。

  这样的错误,当然不会是拥有极大军事智慧的韩信所为。

  但“韩信救不了长平”的第二个原因也在这里:长平决战前的战略形势,对于选择进攻的40万赵军来说是“死战”。

  赵括接手时,秦赵之间的战场形势是这样的:因为赵失去了自己的政党,失去了地理优势。晋东南的重要地方都在手中,所以赵在长平战场上只能屯兵在长平以北的平原上。

  街对面的秦军怎么样?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