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6、第十一章_畅游六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所有学校的招生和课程运行均陷于停顿状态,处在所谓‘停课闹革、命’时期。

  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

  李君岚便成了初一的新生。

  复课后,北京市实行的学制是小学六年(1974年以后改为五年,当年该上六年级的同学‘戴帽’在原来的小学读初一课程,次年转入各个中学与前一级同学同步),初中三年(1971年以后逐步恢复高中),高中两年。

  之前的初一、初二、初三生,在复课后没上几天课,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后来响应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

  被陆续发到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和农村落户。

  少数人参军,只有极少人因各种原因或借口‘幸存’了下来。

  只有70届毕业生是最幸运的,除了走后门和前门自愿参军的,被一刀切,留在了北京的工厂里。

  而李君岚恰恰是70届毕业生(初中毕业生)。

  当然她是可以再等一年,1971年起陆续恢复了高中。

  71、72两届初中毕业生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分别为1/10,1/5)成了‘时代骄子’,被选拔升入高中,多数人直接就业。

  但,李君岚是知道的,上了高中的同学们,毕业后也大拨发到郊区农村插队。

  可李君岚她直接参加了工作。

  李父将她送进了北京一家大型机械厂,当了办公室行政办事员。

  这个时期,行政工资大多不如一线工人,但比较合适李君岚,她懒散,爱过清闲的日子。

  如果不上班,会被街道办事处的大妈大娘教育,还有可能送去下乡,不然她还真不想上班呢。

  当她对着李母撒娇说不想上班时,李母拍着她的手背,笑眯眯地说:“可以啊,你那刘叔叔家的明明与你同年,要不要处一处?”

  “这个啊,那个啊,还是去上班吧,妇女顶半边天。”李君岚脸不红气不喘的开始转变主意。

  这一回,她不想早婚,如果可能她还想不婚呢。找的另一半,如果太积极向上,当个贤内助也挺不容易的。好像有点心理阴影。

  什么心理阴影?

  部是假的,李君岚上班不过两个月,就与一个留洋回国的大龄青年看对了眼。

  谢中华,1940年出生,他不是资本家或是地主的狗崽子,他是根正苗红的工人家儿子,他上头四个姐姐,分别被取名为初春、初夏、初秋、初冬。

  家里双职工,他上学早,是跟着大他三岁的四姐姐一同入学。

  1957年下半年就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接着被送去了苏联留学,毕业后他又去了欧洲游学,直到1963年才回家。

  他比较倒霉,回家的时间比较敏感,国内与苏联关系过了蜜月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