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2_272_曾国藩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荃,他到底与我大不相同。”

  “这当然是无识者浅见。”曾国藩接下去说,“当今内乱虽平,外患不已,大清江山时

  有被蹂躏之虞,八旗、绿营不能作依靠,前事已见,保太后皇上之安,卫神州华夏之固,日

  后全仗贤弟之淮军。另外,维护我湘淮军十多年来破世俗文法之成果,亦只有指望强大的淮

  军的存在。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第一点,今后不管有多大的风波兴起,淮军只可加强而不可

  削弱,这点决不能动摇。”

  “请恩师放心,只要门生一息尚存,这一点一定谨守不渝!”李鸿章语气坚定地表示。

  他没有保君卫国的强烈神圣使命感,也并非有维护湘淮军破除世俗文法战果的深远认识,他

  只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乱世之中手里的刀把子不能松,这是一切赖以存在的基础。不过,曾

  国藩的这些话也给他以启示,他今后可以保君卫国的响亮口号来从多方面提高淮军的战斗

  力,而一旦淮军真的成了天下独一无二的劲旅,便任是谁人也不敢说撤销一类的混帐话了!

  “长毛平后,我曾期望国家即刻中兴,谁知捻乱又起;捻乱平后,可以措手了,不料又

  发生津案。在处理津案时,我已力尽神散,自知不能再有任何作为了,而朝野又对津案的处

  置分歧甚大,一时尚难望弥缝。中兴何时到来,看目前形势,实难预卜。然天生我辈异于流

  俗者,就在于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知难而进,甚至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数十年来,我知办

  事之难,在人心不正,风俗不厚,而正人心厚风俗,其始实赖一二人默运于渊深微莫之中,

  而其后人亦为之和,天亦为之应。我与贤弟,正是属于这一二人之列。我力求先正己身,同

  时亦大力培养一批人才,造就一批好官,将他们当作种子,期待他们开花结果,实现天下应

  和的局面。可惜此事办得并不成功,尔后尚须贤弟时时自觉一身处天下表率的地位,并且还

  要多多培植人才,援引好官,到了普天之下都来应和的时候,风俗自然改变,康乾盛世当可

  重睹。这是我要与贤弟谈的第二点。”

  说到人才,李鸿章一向最服曾国藩的知人善任,于是趁机问:“恩师,门生阅历有限,

  又常带兵打仗,无暇深究,对当今一些重要人物都乏真知灼见。恩师向以识人精微著称,是

  否可将他们略加品评,以便门生心中有数?”

  曾国藩听后沉默着,很久不做声。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