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六章 分工合作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拯救行动开始后,牧浩洋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谁也无法肯定冰岛的火山喷发能够拯救人类,但是谁都知道,在火山喷发后,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进入平流层的微尘,人类还是会灭亡。因此在全球最顶尖的钻探队伍齐聚冰岛的时候,牧浩洋则在为另外一件事情忙碌。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摸底调查,中美欧俄四方对全球工业结构有了全面了解。

  十一月四日,牧浩洋飞赴华盛顿,参加四方军事高层会议,共同商讨制造平流层飞机的事情。

  在入境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小麻烦。

  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前,牧浩洋因为在台湾的秘密行动,上了CIA的黑名单,结果被美国海关拒绝入境。

  还好,五角大楼官员及时赶到,替他解决了问题。

  为了确保牧浩洋在美国的人身安全,美国总统还在当天签署了特赦令,禁止CIA在对他进行调查。

  十一月五日,四方军事工业谈判开始。

  按理说,这应该是商业与工业部门的事情,但是时间非常紧迫,如果采取商业方式运转的话,生产效率肯定达不到要求,因此美国首先提出,应该由军方主导,以战时标准来组织工业生产。

  要知道,战时标准的效率高得多。

  拿建造战舰来说,如果在和平时期,建造一所十万吨级航母,至少需要五到七年,而在战争时期,最多只需要两年。相对而言,战时生产飞机的效率比建造战舰的效率还要高。比如一条飞机生产线,在和平时期的年产量不过几百架,而在战时则能达到上千架,甚至是数千架。

  如果不以战时标准来生产平流层飞机,肯定无法在一年之内完成十万架的生产任务。

  事实上,总产量很有可能不止十万架。

  原因很简单,科学家只是根据最保守的分析给出了初步评估结果。如果冰岛的火山喷发强度超过预期,进入平流层的微尘量提高,就得生产更多的平流层飞机,而且得提前进行清除工作。

  到底要生产多少架,以及以多快的速度生产,要等到火山喷发后才有结论。

  只是,十万架绝对是底线。

  问题是,对人类的生产能力来说,十万架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直接分配建造工作,即给每个国家分配制造数量,肯定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因为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制造平流层飞机的必要设备。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细分制造工作,再把各国生产的零部件组装起来。

  这么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政治与军事影响。

  在灾害面前,平流层飞机是拯救地球生态圈的工具,可是在灾害过去之后,这些能在平流层飞行数万公里、搭载数百吨载荷的超大型飞机绝对是战争利器,或者说是最有威胁的战略打击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种飞机聚集了人类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