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千两百零六章 这或许是偏见_三国之大汉再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闲看向蔡邕,微笑道:“说说你的看法。”

  蔡邕道:“儒道虽然失之于迂腐,但其倡导的仁政思想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比如前汉时候的文景之治,之所以大汉能够物阜民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文景二帝的仁政实在功不可没啊!”

  刘闲摸着下巴道:“嗯,现在许多儒生也是喜欢拿文景之治来说事。

  不错,文帝景帝这两帝的时候确实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儒生总喜欢将这些成就说成是儒道仁政所取得的。

  其实,这件事情恰恰是文景二帝在利益平衡上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

  蔡邕流露出不解的神情。

  刘闲背着手看着大厅外面,道:“文景二帝的治理之所以成功,主要得益于两个政策,一是轻徭薄赋,二是整顿地方吏治。

  那么问题来了,文景二帝为何要这么做,难道仅仅因为他们觉得这么做是实现了儒道的仁吗?

  其实,轻徭薄赋,就是国家将利益让给百姓,而整顿吏治就是保证这样的行为不至于受到阻碍。

  国家让百姓得到了利益,百姓温饱无虞,自然心中感激满意,满意了,天下自然安定。而安定的环境反过来又必然促进农业生产以及商贸活动,国家的赋税也就得以增加。

  国家收入增加,便能够采取更多的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如此产生良性循环,国家自然大治。这和仁或者不仁,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儒道的仁,说白了,就是为上者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下面的民众百姓施以恩典,将一种明明共存共荣的关系变成了君王对于百姓的恩赐。

  这种观念其实非常危险,君王以及他们的继任者,并不容易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觉得我今日既然可以恩赐于你们,明日便可以把这份恩赐收回去,收回去也是理所应当的。

  这也是为何这些好的政策往往持续不了很久的原因。

  所以要真正的治国安邦,不是要讲所谓的仁,而是要搞明白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百姓们只会因为你能保障他们的利益才愿意追随你,而你的利益则是建立在百姓这个基础之上的。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本就不存在谁对谁有恩惠。

  所以执政者,必须千方百计为百姓争取利益,只有如此,百姓才会永远支持你,这样一来,你的统治便会稳若泰山了!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以为百姓所得都是出于你的恩赐而要百姓感激于你,双方共存共荣,谁也离不开谁,地位是平等的。”

  蔡邕听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随即一脸惭愧地拜道:“主公慧眼如炬,属下实在惭愧!”

  貂蝉看着刘闲的目光中,流露出无限仰慕的神情。随即提议道:“夫君刚才说的这些是否可以加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