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章 东台一柱楼_乾隆四十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胜转身离开了。

  利吉忙不迭的去了,过一会就小跑了回来,说帐篷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赵新让利吉前面带路,自己、鲁寿山、王远方,来到了营地最外侧的一个帐篷里。刚坐下没一会,刘胜和丁国峰、赵亮、邓飞也来了,原来他是去叫人了。

  众人全都在帐篷内的棉垫子上盘腿坐下。很快,志乃和阿妙端着一壶茶水和几个杯子进了帐篷。

  给几人都倒上茶后,志乃就退了出去,阿妙则留在帐篷外面等候,以便赵新有事吩咐。

  鲁寿山端着茶杯,想了一会,对吴思宇问道:“这位老爷,您会说我们东台话,可知道东台县一柱楼?”

  吴思宇迷惑的摇了摇头道:“我祖上是扬州人,东台土话也只是听人说过才学了一点。”

  鲁寿山见他不知道,便说道:“徐家这事,发生在五年前。不过,这事的根底还得从四十多年前说起了……”

  随着吴思宇在一帮翻译着一些方言土语,一件令闻者无不黯然的往事被鲁寿山娓娓道出。

  鲁寿山曾经叫徐山,曾是徐寿南祖父的跟班,少年时也读过一些书。因为他自幼便进了徐家做仆人,所以就跟了姓徐;至于那位还打着摆子的潘秀成,则是徐家的车夫,原本也随了主家的姓叫徐秀成。

  鲁寿山跟着徐寿南祖父多年,长大后因为办了几件差事,很得徐家的赏识。后来就让他改了回本姓,又在他的名字里加了个“寿”字。

  要说这徐家,原本是江苏泰州附近东台县栟茶镇上最大的乡绅。事情要从这徐家老爷徐寿南的曾祖父,徐老太爷那儿说起。

  这位徐老太爷,原名徐述夔,字孝文。

  乾隆三年(1738年)的时候,徐述夔时年三十五岁,中了乡试。可是因为他在考卷的答题写了一句“礼者,君所自尽者也”,这就犯了考官的忌讳。因此没能通过礼部的磨勘,而且还被取消了今后参加会试的资格,从此与官场无缘。

  这事儿当年在东台镇传的是沸沸扬扬。鲁寿山当年曾听主人徐怀祖讲过几次,也就记住了。

  话说当年徐述夔在万般失望下,只得回乡钻研学问,撰写诗文。他在自家院中修建了一所书楼。因为书楼中央立着一根大柱子,屋梁则像伞骨一样搭在这根柱子上,后来起名叫“一柱楼”。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徐述夔在郁郁寡欢中去世,还不到六十岁。

  徐述夔死后,徐怀祖——也就是徐寿南祖父,便请了父亲的两个学生徐首发和沈成濯两位秀才,来整理父亲的遗著,又延请名宿为遗著撰写序文,并刊刻出书。这就是《一柱楼诗集》。

  此后的十多年间,从未有人向徐怀祖提出他父亲的这些书中存在谬误。

  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同村的蔡家老二蔡嘉树,因为跟徐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