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68章 造枪好比攀珠峰_乾隆四十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题他搞不定,就是技术资料包。这不是花多少钱的事,而是人家根本不会卖。

  到最后他没办法了,跟武器贩子安德鲁说搞份莫辛纳甘的技术资料包总可以吧,谁知对方嘿嘿一笑,说那玩意早没了。赵新一想也对,现在市场上一把品相性能俱佳的莫辛纳甘至少800美元以上,便宜的都得300~500美元。

  兵工厂不是没尝试仿造过SKS步枪,为了熟练操作北海镇唯一的一台多轴数控机床,赵亮还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回去上了个培训课。虽然CNC的使用让武器各个零件的切割更加高效和快速,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次只能加工一个的事实,而且精度必须要恰到好处,否则组装后的枪械还是无法批量化,甚至连模型枪的正常使用都成问题。

  比如他通过数控机床加工的第一把SKS步枪在试射多次后,发现由于上膛坡道的表面过于锋利,导致每次射击后都会从子弹上刮下些许铜屑,到了最后就是子弹无法上膛。一开始他并不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于是不得不从每一个零件查起;直到某个工人偶然在枪底板凹槽的锁定凸耳里发现了铜屑,清除了之后才恢复正常。

  得不到SKS的技术资料包,就意味着兵工厂必须精确计算出每一个零件的三维尺寸和公差,以及当公差趋近于边缘时会发生什么,不同的趋近值会使武器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某个零件的公差查到的资料是0.95~1.05,但实际制造过程中,公差的区间可能只是1~1.05,低于1就不行。

  除此之外还有弹药公差,即使是早期的现代步枪也比滑膛枪更严格。松一点,步枪就不起作用;紧一点,子弹就会被卡住,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举个栗子,另一时空的FG42伞兵步枪很多人都觉得是个艺术品,为了仿制这款武器,某位爱好者用了十年时间才复原了全套技术资料包。

  赵亮这些年在武器生产上钻研的越深,他就越觉得“枪”的制造实在是一个神秘的过程,许多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远不是有图纸有设备,按个按钮就能生产的事。

  在重工业产品——尤其是军工品上,所谓的价格便宜、适合大批量生产这些优势,从来都是针对技术成熟的大型工厂才成立。中小型乃至起步型的,老老实实的从买零件组装学起吧。就算是有人手把手教,没有个5~10年也别想批量仿制。当然了,除非能忍受超高的废品率,当年德国人生产Stg44就是这么干的,那属于典型的狗急跳墙行为

  身处西朗城前线的新兵们看到两挺重型机枪的威力后,无不瞠目结舌。由于仆从军在武器配制上除了12磅炮就没有配备其他重型武器,所以底层士兵都没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