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一章 李辅明_明末不求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闯军积极准备出击,五万人的庞大军势,以极高的效率运转了起来。虽然左营和前营是两支历史渊源、兵员构成都大相径庭的部队,又同时拥有两位地位等夷的主帅,但不同于明军,刘芳亮和李来亨之间可以迅速携手,达成非常默契的配合。

  多达五万人,来自陕北黄土、中原州县、汉川江泊的战士们,虽然很多人互相之间还不认识、还不熟悉,但因为大家都打着闯军的旗号,所以他们之间自然拥有了一种无形的信赖感。

  这是明军所没有的一种特点。

  自从万历末年以来,明军几十年的败仗消磨了官兵的士气和斗志不说,崇祯继位以后,这个性情急躁刚愎的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地杀死督抚大臣,完全破坏了君臣之间的互信。

  恶果还不仅仅局限在朝堂之上,督抚不能自保的结果,是他们为了在短期内获得胜利,不能不将压力转嫁到下属的将领身上。

  武人们因此受到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在一次又一次仓促和缺乏准备的出击中,品尝到无数战败的苦果。

  就像当年左良玉听从杨嗣昌的布置而兵败,自己自作主张出击却取得了玛瑙山大捷一样,督抚大臣和武将之间的互信也被摧毁了。

  在这之后则是武人之间的互信关系,松锦大战时吴三桂和王朴抛下了其他友军逃跑,朱仙镇大战的时候,左良玉把秦军和保定兵抛在了闯军的反攻里。

  皇帝和大臣,督抚和武人,最后再到武将群体自己之间,全都没有半分信任可言。

  哪怕闯军已经打到了白沟河,距离京师不过咫尺之间的时候,吴三桂考虑的第一件事情,还是怎么样保存自己的实力,怎么样推别人去顶缸。

  奉命督师协调诸将的新任吏部尚书、大学士李建泰,平日里喜好戎事,颇著声望。可实际上他根本指挥不动联军中的任何一个将领。

  属于清军的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自然不用说了,他根本没有派人到明军营地来,而是自筑一营,与明军相隔绝。

  至于明军建制中的几位总兵官,吴三桂早已抱持了观望的想法,根本不愿意白白损耗自己赖以为生的本钱。山东总兵刘泽清刚刚从东昌府逃来不久,所部还在胆战心惊之中,哪有余力对付闯军?

  只有山海关总兵高第和前屯总兵李辅明这两支部队,还算比较听话,又具备一定战斗力。

  眼见白沟河对岸的闯军异动频繁,很明显已经调集了重兵集团,沿河布防。督师李建泰深感错失战机,痛心疾首道:

  “诸公食国利禄,就不能报国之恩吗?漕粮被断,皇上为了筹措辽兵饷粮和东师饷,责成勋戚、宦官、百官报效,所得不过二十万两,又尽出内帑,方能济军。我皇上苦心至深,诸公岂能坐望?”

  李建泰的这番话未能让帐中任何一人动容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