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4、叔侄对话(下)_德昭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马车上,二人的对话还在继续。

  去定了拜师陶谷的事情之后,赵德昭又开口问道:

  “为什么父皇让陶谷当宰相而不让窦仪当宰相呢?不是都说窦仪的才华名声要比陶谷强的多吗?”

  赵光义先是纠正了一下赵德昭:

  “自家人喊什么父皇?听着多生分,以后记着喊爹爹就行了。”

  随后他面露不屑道:

  “窦仪这个人名气确实很大,但是才华吗,就算了吧。当初大哥刚登基的时候,也以为窦仪是个可用的人才,便任命他做了工部尚书兼任大理寺,责令窦仪编撰一部我大宋的律法。”

  “结果窦仪花了三年的时间,编出了一套《大宋建隆祥定刑统》。可是经由大哥看过之后发现和之前后周的《显德刑统》几乎没什么区别,后来经由陶谷、卢多逊、赵普等人看过后更是直言这就是照搬了《唐律疏议》,除了一个唐字改成了宋字,别的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外人都说陶谷照葫芦画瓢,可人家陶谷至少画的快啊。他窦仪呢,抄一部《唐律疏议》都抄了三年。原本大哥也是想着等窦仪编撰成书之后,有了政绩便让窦仪接替宰相职务,但是经由此事大哥便知道了窦仪此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故而从那以后便将窦仪重新召回了翰林院。”

  “然而自那以后,便流传出了赵普、卢多逊、陶谷等人妒贤嫉才,结众排挤窦仪的说法。明眼人都知道这话是谁传出来的,大哥便对窦仪愈发不喜了,又怎么可能会让他拜相。”

  要知道历史上两年以后窦仪一死,赵匡胤就命人对这部《大宋建隆祥定刑统》进行了修改。

  在这个读书人注重立德、立功、立言的年代里,注重名声的赵匡胤在窦仪尸骨未凉的时候就让人改动窦仪编撰的刑律,足见赵匡胤对于这部《大宋建隆祥定刑统》的不满。

  当然,这件事赵德昭并不知道。但是听完赵光义的话赵德昭也是有些摇头,三年时间修订律法,结果到头来全部照搬唐朝的?

  要知道唐朝时候那是个什么情况,现在的宋朝又是个什么情况?两者实际情况天差地别的形势下,竟然照搬原来的法典,完全不考虑情势的变化。这种事情都能做出来,也难怪赵匡胤看不上窦仪了。

  说了关于窦仪的情况之后,赵光义又是话锋一转,说道:

  “虽说窦仪有名无实,但并不是说陶谷就好的到哪里去了。陶谷此人,有所往来即可,但是切勿深交。”

  赵德昭问道:

  “二叔,这又是为什么?”

  赵光义解释道:

  “大哥曾经说过:陶谷此人,可用不可信。他是个聪明人,而且下手果决,当初见到大哥带兵进城便偷偷写好了禅位诏书,到了关键时候就拿了出来。大哥虽然不喜欢他这么油滑,无奈确实要用也就只能认下了。”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