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4章 司徒绝学_聊斋狐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知不知?”

  艮山亭。

  刘彦欣赏起陈驸马这首《送别诗》,朗读品味诗中‘思人之心’。

  洞庭绿珠诧然看他,略感这书生无礼。

  倒是相君气恼尽除,笑颜听他品读。

  “世才以为,陈驸马此诗如何?”

  “佳作,但略有不足。”

  刘彦端起自己那碗香茶,盯着诗词鉴赏,脑上文思出窍,化作文境显现出这篇‘杨柳飞花’诗意。

  绿珠举目瞧见,惊喜解了疑惑:“原来此君是真学之士,可请他指点驸马不足。”

  三郡主七郡主走入凉亭,一同欣赏君子文境,驸马诗词。

  相君片刻询问:“世才以为何处不足?”

  刘彦用茶说:“此诗不足,不在与景致,而在于人情。”

  “驸马诗词前二句写景一绝,但后二句用情不深。”

  “杨柳是心,飞花是情。折柳之意是赠别。”

  “第三句‘柳条折尽花飞尽’,是说那位朋友已经离开很久,使得诗主睹物思人,开始想念了……”

  “因而写出第四句‘借问行人知不知’,相隔千万里追问,述说心中之情。”

  “我以为不足就在于此!”

  相君端茶,就着他的话一同咽下,眼眸明亮,心神一通。

  “不错,此诗不足就在于此!”

  “世才以为当如何改?”

  刘彦放下茶碗,提笔看绿珠。

  见其点头后,运笔圈起‘借问行人知不知’最后三个字。

  并在圈注之下,补上三个字‘归不归’。

  如此一来,这首诗最后一句就从‘借问行人知不知?’变成‘借问行人归不归?’

  虽只是三字修改,但品读起来已经大不一样。

  诗中情义顿时饱满,与第三句‘柳条折尽花飞尽’相得益彰。

  “知不知,归不归……”

  “嗯,好!由此可见,刘世才乃用心之人,知情之所在!”

  心头一句赞语,相君再看他变了目光,揭起陈驸马诗作归还说:“娘子回去见驸马就说,后句乃临安刘世才所改。”

  洞庭绿珠点头记下,欠身答谢君王和才子。

  三郡主替父送客,七郡主思道:“爹爹,女儿甚是不明。知不知和归不归,哪点不同?不都是遥问朋友?表达心意心情?”

  相君此刻爽朗,分看刘世才说:“二者看似一样,内中情义天差地别。”

  “‘知不知’只是表述思念,无法对应‘花飞尽’之思。”

  “归不归乃渴求再次相见,岂不厚过知不知?”

  “世才三字补不足,可见他通情达理。”

  相晴郡主豁然开朗,眼眸盯看刘世才。

  刘彦坦然自若,说:“相君缪赞。刚才若无郡主点拨,小生不知君家之情。相君折杨柳,我当报飞花!”

  “愿与君结为君子之交。”

  “好!”

  相君以茶代酒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当以茶敬之。”

  刘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