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3章 又起妖事_聊斋狐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妹子,说:“你若能得抬举,进大官人府上当个丫鬟,不出三年也能得好心眼!”

  “以后我还要高攀妹妹哩。”

  虎儿听着高兴,兴兴说这事。

  ……

  十几里外东乡,柴烟四起,乡里烟火气浓郁。

  男子大多都上山拾柴,女子、老人、家小多在忙活。

  要说往年冬日,乡里也无活计可忙。

  乡人生计,全靠上山捡柴。

  但今年乡里添了营生,各家捡来的柴枝不挑城里卖了,只供自家或乡邻使。

  其原因就在‘汤圆’,亦多亏于太公指点。

  当初制作汤圆方子一张榜,太公就瞧出里面营生,劝说东乡人做汤圆售卖,告知他们‘此乃一门长久生活计,做得好衣食无忧!’

  开始只有几家尝试,怕手艺不行,不敢去城里卖,只在乡集上售。哪知生意极好。

  乡里人一看就都做起汤圆,各家各户围绕汤圆讨活。

  于太公又指点他们,别都在一处卖,各家分散开。

  手艺好的包汤圆,手艺差的磨面粉,把乡亲一个个分散开,都不抢彼此营生,还能抱成一团经营。

  小半月下来,乡人挣到银子,生活比往年都好。

  今日刘奉义来到,乡人们喜气洋洋,多家煮汤圆想请君品尝。

  此时,他和万山、太公、匡娘在周慕白家做客。

  小院外乡人并肩接踵,周生父母在灶房煮汤圆。

  他家也打算干此营生。

  前两日商定婚事,于太公拿出二十两银做陪嫁,让亲家去杭州寻铺开买卖、卖汤圆,叫女儿以后过去帮衬。

  周家三口各都应承,听从太公指点。

  周母端来汤圆,刘彦、万山起身相接,先后品尝一个后夸赞,屋内气氛其乐融融。

  刘彦说:“慕白与匡娘成亲时,我当来道贺吃喜酒。”

  “乡人以汤圆为营生,我亦乐见。今日不能白吃东乡美味,请慕白取来文房四宝一用。”

  周生一听便知奉义要留墨宝,转身回房去拿。

  待白纸铺桌,毛笔沾墨,刘世才运笔写下【东乡汤圆】四字。

  四字未降真学,不是他吝惜文光,而是上次李家贺帖失窃,给他提了个醒。

  不能乱赠文光,以免给受赠之家带来祸事。

  但这四字,他却写得用心,字法透出字意。

  东乡生员看后称赞,于太公点头拂须。

  匡娘笑道:“奉义吃东乡汤圆,又送【东乡汤圆】,当传为典故佳话。”

  “这墨宝非赠我家,乃赠全乡百姓,不如做成匾额,挂在乡里祠堂。”

  “有汤圆祖师亲赐墨宝,不怕营生不好!”

  “娘子言之有理!”

  周慕白抖擞精神,答谢刘奉义,其他众人纷纷随礼。

  匡娘请着墨宝与乡人展示,众人笑逐颜开,朝屋里奉义作揖。

  吃完周家汤圆,刘彦、万山不在乡里多留,走时邀太公午时赴宴。

  出来东乡,两人腹中暖热,牵马步行。

  杨万山说起一桩异事。

  他说:“近日钱塘江上闹妖,昨天钱塘张知县来临安借兵马。内兄让沈都头领二十弓手前去相助,不知能否除妖捉拿。”

  刘彦略有惊讶,问:“是何妖物?”

  “尚不知晓。”

  万山道:“据说妖物有三个,变成人模样在钱塘江上作祟。百姓过江,他们便设法阻挠。不是让人答对,就是让人作诗,或者比踢蹴鞠。”

  “过不了三关,便把渡船掀翻。”

  “已有不少百姓溺死江水中。”

  “昨日钱塘县来,还欲求世才,内兄告他‘奉义不善捉妖’。”

  刘彦思说:“钱塘江有灵,妖物在江上作祟,应焚香上表钱塘君,请君家调兵捉拿驱赶。”

  万山道:“世才有所不知,那钱塘县得罪过钱塘君,故此君家知此事也不帮他。”

  两人说话上马,踏雪回城。

  这时钱塘县衙,张知县叮嘱即将出行的押司:“你此去莫要败露身份,只装作是县里员外。有戚家人相助,我想能请到刘奉义。”

  “等他来到我县,我再当面与他说。”

  押司问大人:“若奉义果真不善捉妖,该当如何?”

  钱塘县道:“你没想透,我请他来,不是降妖捉怪,而是借其面求情。明白了?”

  押司会意,拱手记下出衙门办差。

  ……

  请收藏:https://m.91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